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——从花园口村看郑州黄河“生态画卷”之美
本网郑州讯(闻子舜 黄海涛)黄河,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奔腾而下,跨越万里,贯穿九省区,滋养着华夏儿女,承载着千年的厚重文明。在这个寒假,我们踏上了黄河之畔的郑州花园口风景区,以的视角,深入探寻黄河生态的蜕变之旅。
回顾历史,花园口大决堤的惨痛记忆,如一道深深的伤痕,刻在黄河下游豫、皖、苏等地人民的心中,成为难以磨灭的苦难印记。然而,岁月流转,在新时代的曙光下,黄河正以崭新的姿态,重焕生机与活力。
踏入花园口风景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醒目的红色条幅——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。十八大以来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郑州市积极响应,勇挑重担,率先提出建设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”,为黄河的新生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漫步在花园口村,眼前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。曾经饱受污染、断流之苦的黄河,如今已成为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地。黄河调水调沙的壮观景象、绚丽的大河晚霞、生机勃勃的湿地公园,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,更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的“网红”打卡地。“晒晒我们的大河美”系列图文,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河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。
走进花园口村的街巷,清洁能源已取代了曾经弥漫的炊烟,天然气、煤气灶等现代厨具一应俱全,太阳能采暖设备整齐排列,为村民带来了便捷与温暖。广场上,人们的欢声笑语,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;网络直播间里,村民们热情地推销着自家的农产品,展现出与时代接轨的活力;农家小院里,花卉争奇斗艳,散发着田园诗意。黄河大堤内,八卦亭、将军坝遗址等历史遗迹,见证着岁月的沧桑;堤外,田园农家风光、万亩黄河湿地等观光休闲项目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。村民们依托这些资源,纷纷办起了农家乐、渔家乐,收入逐年增加,生活越来越红火
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,郑州市在黄河治理保护方面下足了功夫。五年来,累计谋划实施了黄河滩地公园、黄河博览馆等300多个重点项目,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建成了76.5公里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,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,蜿蜒在黄河之畔。2023年,郑州市空气环境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的排名,较2019年提高了13个位次,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连续四年达到Ⅱ类标准,实现了从“水患”到“水景”的华丽转身。
在治理过程中,郑州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,持续开展“清四乱”专项整治行动,建成了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,对黄河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治理。自2020年以来,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得到有效整治。同时,坚持“三滩分治”原则,大力推进邙岭森林生态、低滩湿地生态、中高滩休闲生态“三大生态保护”工程,生态绿化提升4.9万亩、造林绿化2.4万亩、修复湿地1万余亩,为黄河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。
黄河,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,我们深刻认识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,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生态保护事业、助力黄河流域繁荣发展的决心。我们相信,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(闻子舜 黄海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