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力一号研制团队:突破固体火箭运力瓶颈,起飞重量达405吨

家电 2024-01-13 22:19:32 引力一号 固体火箭

来源:封面新闻

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山东海阳摄影报道

2024年1月11日1时30分,停泊在山东海阳近海的中国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,火光闪起,烟雾升腾,全球现役最大固体火箭“引力一号”从中发射升空,几秒后,巨大轰鸣声冲至约3公里外的连理岛。数百观礼人员顾不得被这首次响彻海阳的声浪所撼动,目光紧随着火箭在天上用烟云划下长长的弧线。

约2分钟后,助推器分离成功,引力一号跨过了捆绑式固体火箭发射的重大技术难关。“终于成功了!”一位东方空间的员工边蹦边喊着拥抱住了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、联席CEO姚颂。“还没入轨呢。”姚颂虽难掩喜色,但仍作镇定让大家等待进一步信息。

约10分钟后,星箭分离,云遥一号18-20星共3颗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,引力一号在天上留下的烟云,在强风吹拂下扭成一个心形,一阵烟花、数阵欢呼,东方空间积蓄三年的成果,终于宣告成功。

1月11日,引力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升空。摄影:杨峰

面向批量卫星发射市场,打造规模化和便捷化火箭

东方空间是姚颂从AI芯片赛道成功退出后的第二次创业。1月10日,他在“引力一号”发射前的媒体沟通会上,回顾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几次重要更迭。

2014年底,中国相关政策开始放松,商业航天行业正式诞生,2014年底翎客航天成立,2015年蓝箭成立,2016年星际荣耀成立。“但当时由于政策不明确,投资人都较为谨慎。2019年至2021年,商业航天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与密集期,星际荣耀在2019年实现入轨的首次成功飞行,其后蓝箭、朱雀等也均做出动作。”姚颂说。

公开资料显示,2020年,中国商业航天投资进入一个高峰期。当年6月,出身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团队的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、联席CEO、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布向伟、东方空间首席运营官魏凯等航天人成立了东方空间(山东)科技有限公司,而后姚颂加入了团队任联席CEO。

1月11日,助推器分离成功后,东方空间的员工同姚颂拥抱。摄影:杨峰

布向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相比其他民营航天公司,东方空间成立的时间晚了,小型火箭无非是追随别人的脚步,技术上没有突破,行业地位也显现不出来。中小型火箭,尤其是单杆式中小型火箭,几乎已是一片“红海”。

“用户要什么?安全低价地将卫星送至预定轨道。用户只在意成本及交付是否靠谱,并不在意你的火箭发送机是液体技术还是固体技术。所以我们决定选择用相对成熟的固体技术做出一型大运载量的火箭,比当前市面上所有火箭运载能力都强出一大截的型号。”布向伟称。

姚颂进一步表示,目前市场上很多真实的商业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,东方空间基于去满足客户需求的紧迫性、整个行业供应链的成熟度、成本问题等因素,决定了从固体到液体煤油的迭代规划,规模化和便捷化,是东方空间火箭产品论证的要素。

“目前主流卫星星座单颗卫星重量大都在200-300公斤,必须4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,才好实现一次布置半个或一个轨道的批量发射,实现高效组网,并控制发射成本。”姚颂说。

姚颂表示,虽然2021年到2022年,由于多家企业遭遇发射失败,商业航天经历了一个低潮,但从2023年底开始,因为国家政策层面开始加大扶持力度,商业航天行业开始回暖。另外,以星链为标杆的卫星互联网应用证明了,火箭市场是一个在迅速打开的市场,厂商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直接竞争,至少在2030年以前,各家公司只要能把一个运载能力足够可靠、价格足够便宜的火箭造出来,基本上就不会缺卫星互联网发射的订单。

引力一号火箭主要指标。图据:东方空间网站

在此背景下,使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提供的7台大推力固体发动机,采用固体助推器捆绑固体芯级构型研制的,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,在东方航天港应运而生。

三年磨一剑,突破固体火箭运力瓶颈

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采用三级半全固体捆绑构型,高度约为30米,整流罩直径4.2米,芯级和助推器直径同为2.65米,起飞重量405吨,起飞推力600吨,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.5吨,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.2吨。相比国际上现役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——欧空局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“织女星-C”,引力一号的起飞质量高出195吨、起飞推力高出141吨。

1月11日上午,从连理岛望去,红色的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竖立的引力一号,是一个下宽上细,看着有些“矮胖”的白色柱体,它的这一特色形体,与其固体芯级上捆绑4个固体助推器直接相关,这种“固—固”捆绑的设计,也属国内首型。

引力一号总体副总师黄帅表示,“我们做构型论证的时候,首先考虑的是要搞海射,要搞运力比较大的火箭。按照中国现有固体发动机的情况,固体捆绑是必须采用的方案。”

1月11日,引力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升空。摄影:杨峰

但是增加4个助推器并不简单。在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中,此前发射成功的都是“光杆”的构型。多捆绑了4个助推器,设计复杂度、专业耦合度更高,对系统协同能力的要求也更高:由于助推分离高度低,火箭飞行过程中会受到更严酷的气动影响,需要气动、载荷、控制、分离等专业深度耦合设计;此外,固体发动机只能耗尽关机且不同发动机工作不同步,在几百毫秒的分离过程中控制力和全箭参数剧烈变化,也给稳定控制以及可靠分离带来巨大挑战。

固体助推器不同步导致的分离难题,是突破固体火箭运力的主要瓶颈。“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,才把这个难题给攻克掉。”姚颂说。布向伟说:“我们通过飞行时序优化,有效保证了助推分离过程及控制的可靠性。”

黄帅表示,在分离难题外,固体捆绑反而给海上发射带来了好处。“通过捆绑,火箭的高度降低,重心可以控制得比较低,这增加了火箭的支撑跨度,可以让火箭在船上立得更稳,也让火箭不需要单独的勤务塔就可以进行保障。”

自2021年3月立项以来,东方空间“引力一号”研制团队约100人,攻克了4大关键技术群、17项关键技术,开展了23项大型地面试验、489项单项试验、1452次试验迭代。

1月11日凌晨4点,实验队在海阳的岸边举行了出征仪式,队员们在领到寓意“包成”的包子和橙子后,冒着刺骨的海风奔赴各个岗位,完成射前的最后准备。到1月11日下午,任务宣告成功,这些航天人,终于在一阵阵欢呼中释放他们积蓄了三年的情感。

1月11日,引力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升空。摄影:杨峰

在引力一号首飞成功的同时,东方空间的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火箭也同步在研,计划用两年时间攻克可回收技术,并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至15-20吨。“公司在成立的时候,我们内部提出来一个目标,希望花10年的时间,让发射成本降低到Space X的水平,把发射能力提升到Space X当前的水平。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完成的事情。”姚颂说。

Copyright © 2024 东方时讯 All Rights Reserved.

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,如果该内容的涉及您的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尽快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