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卫的赚钱之道:光凭《繁花》这部剧就赚了3亿?
2013年,《一代宗师》上映时,面对很多观众“看不懂”的评价,编剧之一的邹静之老师说,拍电影就是要“追求诗意”,而“讲故事”是:
最低级形态。
不知道,说这话,王家卫同意不同意。10年后,王导就干了件“最低级”的事情——
拍了一部故事讲得流畅、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剧集《繁花》。
当然,《繁花》分明是“最高级”的(虽然未必是口碑最佳),对国剧那叫一个降维打击。筹备+撰写剧本5年,拍摄+制作又3年,整整花费八年功夫,出一部作品,堪称奢侈。但对于王家卫来说,这不算事儿,他可是出名的大型“拖拉机”。
“速度就是一切”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不快则退。像同一级别的大导演张艺谋,就狂奔而行,四年拍了5部电影,中间,还整了个冬奥会开幕式的活儿。这效率……跟多缺钞票似的。
张艺谋确实缺,毕竟,要养三个娃儿。十年前,因为这三个孩子,不但被骂得臭头,还遭罚款七八百万。搁现在,可称为“英雄”般的父亲——带头解决生育率低难题。不过,当年聒噪的一帮人,才不会拿出钞票来补偿张艺谋呢,可不得人自己挣嘛!
纵然不用养娃,两相对比之下,仍有一个疑问:王家卫出活这么慢,不缺钞票?
表面上,《繁花》是讲述财富的故事,从阿宝到宝总,又从宝总变阿宝,钞票聚了又散,取之有道,繁花似锦。
那么,剧外的现实呢?
如果要列标签,王家卫一定是“文艺片导演”。众所周知,文艺片票房差,又是十年磨一剑,王家卫靠什么“扒分”(上海话,指挣钞票)?而在《繁花》这个项目上,他又赚到了多少?
其实,大家误解了一件事,赚钱的电影,不分文艺还是商业。
而且,商业电影砸了就真砸了,无人买单,放在任何市场,都是失败的。但优质的文艺片,赚钱的能力,超乎人们想象。它们的收益,往往不来自于院线票房,甚至不来自于本土。
有一则未经查证的轶事:
上世纪末,文艺片导演贾樟柯刚拍了《小武》《站台》,在影坛还只处于地下状态,大众层面更是籍籍无名时,他的存折里,就躺着几百万现金。那时,贾科长还不到30岁。
秘诀就在于——全球发行。也就是说,除了华语地区之外,文艺片的商业潜力大有可为。
初出茅庐的贾樟柯,刚拍了一两部片子,就有数百万入袋,更何况,王家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大名鼎鼎了呢?而且,他还是为数不多被世界范围内认知的华语文艺片导演。
2019年,BBC评选《100部最佳外语片》(非英语片),香港地区影人里,只有一位导演入选:王家卫。
在那个榜单里,王家卫有三部电影上榜。1997年的《春光乍泄》位列第71,1994年的《重庆森林》位列第56,2000年的《花样年华》位列第九。这是来自43个国家的209位影评人评出来的,他们的意见是:
“虽然香港电影业历史悠久,但王家卫是少数将电影作品超越了语言和文化限制的导演,说不定还是唯一一位。”
香港,向来是华语地区影视文化的桥头堡,但在王家卫之前,全部都是商业向的。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名为《旺角卡门》,也是因为编剧《江湖龙虎斗》为投资人邓光荣赚钱后,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。
《旺角卡门》是一部黑帮片,某种程度上,延续了八十年代的港片路数,尽管已经具备后来王家卫不重视情节的拍摄风格,但还没太过于特立独行。此片,当时收获1000万票房,小赚一笔。
因而,王家卫有了执导第二部电影《阿飞正传》的可能,仍由邓光荣的影之杰公司投资。这部电影启用了当时最具知名度的明星,如张国荣张曼玉张学友等人主演,投资有4000万,但王家卫更进一步,用了极其不商业的方式进行拍摄,结果,可想而知——票房惨败,上映后,仅收回900多万,巨亏3000多万。
坊间传闻,邓光荣因为《阿飞正传》的巨额亏损,导致心脏受不了,不得不紧急送医院救治。但福祸相依,《阿飞正传》尽管票房遇冷,却横扫各大奖项(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导演),更是被影评人奉为经典。
之后,王家卫的作品就开始屡获殊荣,《重庆森林》不但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,还得到了美国导演昆汀(Quentin Taratino)的赞赏,甚至视其为“兄弟”。当时,昆汀还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,为这部电影的海外发行保驾护航。
至此,王家卫基本上就打开了国际市场。
大卫·波德威尔在《香港电影的秘密:娱乐的艺术》中认为,“王家卫的作品,用香港标准看,是非正统类型片,但因为能预先发行欧洲与日本,所以可启用大明星,又可曝光影展。”
到了1990年代中叶,王家卫已经“成为欧洲及北美艺术影院的最爱”。除此之外,还会通过录像带、影碟等获取不菲收入。
在2000年之前,王家卫虽然只拍摄香港电影,却跟吴宇森、成龙等打入好莱坞的影人一样,变成了世界性的导演。
所以,王家卫虽然自称“是个不很成功的商业导演”,但极其懂得为自己的电影找到市场。比如,在日本,书店都辟有王家卫专柜。《香港电影的秘密》一书中记载,“每当他的作品在当地放映,都会同时推出一整套纪念场刊,其中往往有标明每场在哪儿取景的香港地图。他的日本合伙人,便为《春光乍泄》推出了艺术册,里头除有拼贴图片、金句文字外,还有几件纪念品。”
故而,尽管王家卫的作品在中国票房少少(除了《一代宗师》获得两亿多票房),但在海外市场却能大展钱途,加之欧美等国家版权意识浓厚,盗版基本上无所循形,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王家卫的收入。
至于这些文艺片能产生多少收入,已很难准确计算,但重要的是,从1992年拍摄《东邪西毒》开始,王家卫大部分电影版权基本上都收归其旗下公司泽东影业所有。
“泽东电影”这个名字,由导演刘镇伟的太太所起,原本是英文Jet Tone(意指飞机的引擎),后来,音译成为了“泽东”。
1990年代初期,王家卫和刘镇伟算是香港电影界的两极。一个以拍文艺片闻名,一个拍商业喜剧片最为擅长——就在《阿飞正传》票房大败那年,刘镇伟执导的喜剧片《赌圣》票房高达4000万港元,打破当时的港产片票房纪录。
这两人,本来不搭嘎,但因为都曾同在邓光荣的影之杰公司“效力”过,有“同事”之谊,也就结成了深厚的友情。由于《阿飞正传》票房惨淡,拖垮了影之杰,邓光荣和王家卫刘镇伟喝了一顿大酒后,一拍两散,哥俩只好“自谋生路”。
王刘二位一合计,索性自组公司。分工明确:王家卫负责创作,刘镇伟负责搞钱。
后来,在刘镇伟的百科履历里,都记录着“泽东电影股东”的身份,但事实上,他从来没有持股过——更在拍完《东成西就》后,就和王家卫分道扬镳了(关系倒是没搞崩)。
泽东的首作,即是《东邪西毒》。但从金庸那里得到改编权一年后,拉来投资,除了演员阵容敲定,其他都没踪影,杀青更是遥遥无期。王家卫自知难以交代,遂向投资方学者公司老板蔡松林建议先拍一版喜剧片顶上。
于是,刘镇伟在很短时间内,利用《东邪西毒》同阵容拍了一部爆笑喜剧《东成西就》,无意中成为喜剧经典。最终,《东成西就》斩获2600万票房,缓解了《东邪西毒》的制作压力,也挽救了泽东电影的命运。
《东邪西毒》上映那年,刘镇伟就基本离开了泽东,执笔创作并执导了周星驰主演的《大话西游》。这部后来成为喜剧神作的无厘头电影,用了大量《东邪西毒》式台词,甚至于“至尊宝”这个角色名,都来自于《东邪西毒》第一版刘嘉玲饰演的人物。
《大话西游》上映后,王家卫在影院看到周星驰扮演的“山贼至尊宝”,大笑——他肯定想起了刘嘉玲被改掉的那个角色。
可以说,泽东电影的成立,直接促成了三部经典电影的诞生——《东邪西毒》《东成西就》及《大话西游》,尽管,《大话西游》和泽东没有任何商业关联,却在精神上与王家卫一脉相承。
从1994年到今天的30年间,泽东电影一直都属于王家卫一个人的。这家个人公司,拥有除了《旺角卡门》及《阿飞正传》之外的所有王家卫作品版权。
虽然拍摄电影很少,但泽东赚钱的渠道不只是拍片,它还是香港最知名的广告制作公司之一。在《繁花》筹备期间,王家卫就为了筹集资金,接拍了一个广告。
除此之外,还会推出过往作品周边,比如,在泽东成立30周年拍卖会上,展出过一个 NFT 作品《花样年华—一刹那》;25周年时,推出《东邪西毒》音乐会等等……
由此可见,泽东尽可能地让王家卫仅有的10部作品持续“发光发热”。
也好在王家卫作品都是优质文艺片,可以穿越时间周期而不褪色。像刘镇伟当年大为卖座的《赌圣》,其实就在时间流逝中,褪去了“卖相”,而今即便还能看,但比起《阿飞正传》的价值,就大大不如了。
现在的泽东,已经是拥有电影制作、国际发行、艺人经纪等三个业务板块的集团公司。其中,对应的厂牌分别是:
主厂牌泽东负责影视制作;Block2 Distribution负责国际发行及创新内容开发推广;人民舞台则“管理着亚洲各地的演员、歌手、音乐家和模特”(曾先后签约过梁朝伟、张曼玉、刘嘉玲、巩俐、张智霖、张震、范植伟、张榕容、柯佳嬿等等)。
《繁花》的承制方,正是泽东。而在出品方里,“上海繁花里企业”也是王家卫所有——它和位于上海的泽东内地机构“泽东咨询”同一个注册地址。
2016年,王家卫监制张嘉佳电影《摆渡人》时,也曾成立“摆渡人影视公司”。《摆渡人》的烂,尽管让他备受争议,但超过4亿的票房,算得上他所有经手电影最高峰了。
“时代财经”报道,《繁花》成本合计3亿,每集平均一千万,作为摄制单位的泽东,是拿纯收入的,没有任何风险;一般而言,制作费用会占据成本的60-80%,那么,泽东至少拿走两亿左右,当然,其中还要支付剧组人员工资、日常运营支出等。
而作为泽东关联企业的“上海繁花里企业”是第四出品方(排在央视、腾讯、上影之后),大量剧集内植入、播出时的广告贴片等,也会有后续分成。
根据豆瓣网友“来看月”统计,《繁花》有多达286个广告,成为史上剧集之最。每集平均有10条左右的贴片广告,最多的有11条,包括剧集播报、前情回顾、片头片尾、中插和创意广告等多种形式,产品涉及纯甄、德芙、百事、卫龙、美团、问界、vivo、唯品会、雅诗兰黛等40多个品牌。
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片尾,美团外卖做了一个“小剧场”的创意广告,这种由剧中演员出镜的形式,价格不菲。
目前,尚无官方口径披露《繁花》的广告及会员营收。「文娱春秋」根据市场价格粗算了一下——
一位从事广告营销行业的资深人士A先生告知「文娱春秋」,按照市价,主要赞助商在腾讯视频S+剧集上的投入,动辄1000万以上,王家卫的剧当然更是可遇不可求,会上浮50%,达1500万以上;而次一级贴片,也就是中插、暂停,也需接近1000万;其他类型广告,也得在500-800万之间。平均来说,每个赞助商需要付出接近1000万才能享受这场“繁花”盛宴。
A先生认为,像美团外卖小剧场,属于定制型,每集都不同,需要前期拍摄时就沟通好,每一条都要千万级,需要单独核算,全部播下来,大概率要在5000万以上。另外,央视、东方卫视播出时,单独招商,广告主会有交叉,但也有不同。
如果按照40个品牌,每个品牌支付千万计算,全平台广告收入超过4亿。
作为第四出品方,假设有20%投资份额,泽东分到的广告费用,大概会接近8千万。要知道,对于泽东而言,这部分是完全没有成本的纯利润。
保守估计,从《繁花》这部剧上,泽东仅在国内,获得收入就接近3亿(制作费用+广告分成)。除了国内播出,还要国际上发行,这个对于王家卫来说,轻车熟路,而凭借他在国际影坛的名声,国际市场的价格,就不是一般影视剧可比。
作为一家“真·小而美”的公司,单一项目中,有这样的收入相当不俗了。而且,这还没算王家卫个人的导演片酬呢!
而从2019年开机前,泽东就注册了“繁花”“上海繁花”“不响”“三羊”“汪小姐”等商标,涉及珠宝钟表、服饰鞋帽、方便食品、啤酒饮料等领域。可谓是,超前布局了,未来,应该会有《繁花》周边,或授权于其他公司进行开发相关商品。
从这点来看,王家卫虽然不喜欢拍商业电影,但还是挺有商业头脑的。
除了导演片酬,以及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及利用泽东公司承接项目以外,王家卫还有其他隐性收入。
2016年6 月 ,董平携手宁浩、徐峥等导演成立的上市公司欢喜传媒发布公告,宣布向王家卫全资拥有的公司 MCFL(Master China Films Limited)发行1亿股股份,MCFL 将持有前者4.15%的股份。
即便按照如今的欢喜传媒25亿港元市值,王家卫的这部分股权价值也过亿了。
关于欢喜传媒,有一张著名的照片,从陈可辛,到宁浩,从徐峥,到顾长卫,而王家卫则立于C位,大佬董平揽着他的肩膀头,可见地位。几大导演,排排站,分股票。
也难怪,董平曾大放豪言:中国一半的导演在我这儿。
不过,王家卫要拿到那过亿的股票,需要做到两件事:
第一,给欢喜传媒拍一部网剧,还得出两季;第二,向欢喜传媒授予十年期的全球独家新媒体互联网发行权。
当时,约定在2017年就出一部网剧,每集投资两千万;然而,8年过去,这部PPT中的网剧从来没有被拍出来过,反而是《繁花》又没有欢喜传媒的身影,很显然,这条已经失效;而第二点,是否还有约束力,就不得而知了。
但欢喜传媒宣称和导演们合作并没有设置业绩承诺的对赌协议,董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:“我们从来不做对赌,因为对赌只能是一时的,但绝对不能长久,对赌完了就走了其实就没什么意义了。”
那么,理论上,王家卫的一亿股欢喜传媒股票,应该还是在的,否则,贵为大佬的董平,岂不是自打嘴巴嘛!
然而,欢喜传媒的市值持续跌落,2016年,王家卫合作时,每股还有2.6元,到现在,每股仅剩0.68元,跌去75%,已沦为港股市场上的“仙股”。如果王家卫在前几年选择抛售持有的欢喜传媒股票,说不定能多赚几千万。
毕竟王家卫不是宝总,依他的性格,可能也不太喜欢股票市场上的“追涨杀跌”,在他的墨镜中,闪现的不过是如同虚空的纸面富贵而已。
-5-
《繁花》刚开播时,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热搜是#繁花好像郭敬明拍的#,要说这个词条是为了揶揄和故意调侃王家卫,很成功。但玩笑归玩笑,有人要是真心这么认为,建议看看眼科。
就问一句,《小时代》在国际市场上有人认吗?老外们只认艺术上的硬通货,“塑料工艺品”可别想沾边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郭敬明所有影视作品加起来,都没有34年前的《阿飞正传》这一部电影在海外有影响力。
不过,在内地市场,得承认,郭敬明挣钞票的本事,比王家卫要灵一些。只是,小四属于那种被认证抄袭15年也不道歉的赤脚佬,而王家卫,不但戴着墨镜,还穿着厚实的皮鞋,生怕露出脚趾头给人笑话。
所以,就算郭小四在国内再会挣钞票,也仅仅是短期利益,王家卫干的事儿,才是在“时间的灰烬”(《东邪西毒》英文片名Ashes of Time的意译)中获取无限的宝藏。
换句话说,比起郭敬明的“廉价感”,光王家卫这三个字,都显得格外“昂贵”。正如《东邪西毒》里那句台词:
“穿鞋和不穿鞋的刀客,价钱是相差很远的。那些连鞋都没有的刀客,你们对他有信心吗?”